深耕美育沃土 共筑美好未来(古悦新喜)

发布时间:2024-06-04 11:50:17 来源: sp20240604

  “以美筑梦——‘儿童图画书创作100’作品展览”中“天上掉下一朵云”主题场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供图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桥西儿童友好街区内的“一米画廊”。   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供图

  中国画《秋庭戏婴图》(局部),作者宋代苏汉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用心用情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以美的创造启智润心?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本版特约3位专家学者,从原创图画书项目、儿童题材美术创作、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个角度,立足传统与当代,展现美术助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独特作用,探讨儿童美育的更多可能。

  ——编  者

  

  图画书助力儿童美育

  郑勤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儿童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图画书的陪伴。图画书,以图画为主要形式,配以简洁的文字传递信息、抒情达意,成为儿童美育的重要载体。今年上半年,“以美筑梦——‘儿童图画书创作100’作品展览”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并赴云南、湖南等地巡展。100部原创图画书的821幅原作、24部动画视频,以及10个沉浸式主题场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现出多样的美学趣味,启发心智、蒙养正气,蕴含着深厚美育内涵,是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和儿童图画书创作的有益实践。

  我国图画书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明人编撰的《养正图解》《蒙养图说》、清代刊刻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等,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实现启蒙教育。这些图画书中的画作,按题材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等;结合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符号、象形字等,以适应儿童审美和认知发展需求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富的图像资源和叙事传统,为我国原创图画书发展提供丰厚滋养。新时代,原创图画书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成为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健康人格的有效抓手。近些年,原创图画书创作更是驶入“快车道”。“以美筑梦——‘儿童图画书创作100’作品展览”便生动反映了这一趋势。参展作品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相关艺术委员会、联合国内图书出版机构等启动实施的“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儿童图画书创作100”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国青年美术人才公开征稿,由专家指导委员会从申报方案中评选出120个创作选题。经过图画书创作、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和图书出版等多领域专家的指导,以及青年作者的精心绘制,最终由专家委员会评选出100部优秀作品与出版社签约出版。这100部优秀图画书构思新颖巧妙、艺术手法丰富多样,以新理念、新视角展现新时代儿童图画书的风采,为当下原创图画书创作提供启示。

  童稚之学,不止记诵。用图像讲好故事、阐释道理,是图画书创作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古代《日记故事》为例,它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的生动讲述和形象图画,传递个中道理,激发儿童阅读兴趣。今天,越来越多创作者继承这一传统,以当代视角创新演绎精彩的中国故事,以东方审美传递新理念、新思考。比如,《小蜗牛向上爬》以清新脱俗的绘画语言表现了小蜗牛跨越艰难险阻,最终赢得彩虹的励志故事。《大兴安岭的小木屋》以剪纸拼贴与图绘结合的形式,通过讲述一只狍子在东北大兴安岭的森林里栖身木屋获救的故事,表达“知恩图报”这一主题。未来,如何以鲜活有趣的图画,引导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不受文字束缚、放飞想象?这些都是值得青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持续思考的课题。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叙事,增强儿童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理解,是图画书创作的重要方向。“儿童图画书创作100”项目中的很多图画书取材自传统文化,涉及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俗童谣、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像《花木兰》融入戏曲文化彰显高雅格调,水墨手绘流畅生动,传递出花木兰“忠孝两不渝”的高尚品格。《江南礼物  定胜糕》借助民俗糕点“定胜糕”传达美好寓意。充满江南氤氲美感的画风,渲染出浓浓的亲情、乡情。这些图画书赋予传统文化以美的形式,使孩子们在阅读中实现情感启蒙、涵养优秀品质。

  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为儿童带来审美滋养,也是图画书创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像《找太阳做朋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泥狗为造型灵感,讲述了一个追逐太阳的古老故事。画中动物造型古朴稚拙,艺术气息隽永绵长。《我的妈妈》则运用传统工笔画法,描绘了几种不同的鸟儿母子相依的温馨场景,工笔画的温润细腻与主题蕴含的脉脉深情相得益彰,几帧画面,胜过言语万千。更多青年创作者尝试以创意思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艺术转化,在保留民族艺术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让插图贴近儿童生活、契合朴素童心,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与时代同行,不少图画书创作聚焦现实生活,向孩子们展现大国风范。像《大国重器·出发!去深潜》《小北岸》等作品把目光投向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通过振奋人心的建设成就和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滋养儿童内心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极地·远天之南》以一只企鹅的视角讲述了中国科考队的南极科考之旅。古老的冰山、深邃的海洋、灵动的生物,在美与奇幻中激发儿童的科学探索兴趣和生态保护意识。

  近年来,以“儿童图画书创作100”项目为代表,一批优秀图画书不仅打开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培养出许多青年儿童图画书作者,为提升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的创作水平与出版质量提供人才支撑。随着儿童阅读需求不断增加,原创图画书创作任重道远。期待更多创作者持续深耕,加强艺术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跨界融合创新能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儿童读物,让孩子们在美的阅读中茁壮成长。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妙笔生花绘童真

  欧阳碧晴

  “少小看头角,嬉游总性真。”自古以来,孩童清澈的双眸、无邪的笑容、纯真的童心不仅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也被历代画家不断描摹。

  早在先秦时期,儿童便已成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唐代,人物画走向鼎盛,画家描绘儿童的技法也更加精进。虽然像张萱、周昉等唐代人物画名家没有确切真迹传世,但通过欣赏后世的仿作,亦可大致领略他们细腻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例如,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戏婴图》,传为周昉所作,实际或为宋人绘制。画中五位女子有的在给孩童洗澡,有的在帮孩童穿衣,还有的在陪孩童玩耍。孩子们或乖乖坐在澡盆中,被擤着鼻涕;或在大人背上爬上爬下;或正伸手抓取玩具,虽情态各异,但都健壮活泼、天真可爱。画中各组人物相互呼应,还有一只小花狗在蹦跳撒欢,令画面更加生动。这平实温馨的场景,还蕴含着深深的祝福。有研究者认为,“浴婴”即“育婴”,古人在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时会举行“洗儿会”、端午时则要为孩子沐浴兰汤,这既体现了对幼童的精心照护,也承载着为孩子荡涤灾邪、助其健康成长的期盼。

  以表现孩童日常嬉戏场景为主要内容的“婴戏图”,在宋代进一步发展成熟,其图式日渐多样化。幼儿琳琅满目的玩具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如逗猫、戏兔、斗虫、下棋、弹珠、捶丸、放风筝、玩小舟、打陀螺等,被画家一一记录于作品。其中,宫廷画家苏汉臣尤以擅画婴戏图著称,其传世佳作《秋庭戏婴图》中,姐弟二人正围着圆凳,聚精会神地玩着“推枣磨”游戏;不远处的圆凳和地上,还散落着转盘、铙钹等玩具。画家通过精心刻画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态,使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元明清时期,更多儿童快乐嬉闹的场景,如滑滑梯、堆雪狮、遛鸟、冰嬉等,也被画家敏锐捕捉并绘于笔端。这些画作既见证着孩子们不变的童真童趣,表达了对孩童纯真美好天性的赞扬,也反映着社会风尚的变迁。

  子孙满堂、家门兴旺是历代先民朴素而美好的祈愿。正因如此,在众多“婴戏图”中,最热闹也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百子图”。宋人作画写实、求真,两宋时期的“百子图”在承载吉祥寓意的同时,更加精细地记录了各类社会风俗和活动。比如,南宋佚名画家绘制的《百子图》团扇,尺幅虽小却有包罗万象之势,容纳了约百名表演杂剧、歌舞的孩童,构图繁而不乱,设色鲜丽而不失典雅。画中,孩童们有的骑竹马对战,有的击鼓奏乐,有的则作滑稽戏,每一个细节都引人入胜,一派生机盎然。这件画作既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成为研究宋代戏剧的珍贵史料。明清之际,“婴戏图”与祥瑞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五子登科、多子多福、百子千孙……图像承载的象征意义越发厚重。“百子图”的布局、色彩更具装饰性,热闹繁杂却又和谐融洽,不仅将孩童们的调皮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还传递出热烈的吉祥喜庆氛围。同时,“百子图”的载体也不局限于纸绢、木版,还拓展至织绣、瓷器、漆器等各类材质的物品上,足见人们对该题材的喜爱以及对家庭和睦、国家昌盛的希冀。

  除了“百子图”,还有一类特殊的“婴戏图”也被历代画家反复描绘。这类作品以儿童“闹学”为主题,在表现童真童趣之时,又暗含劝学之意,体现了古人对启蒙教育的重视。佳作如明代仇英临摹宋人的《村童闹学图》、清代华嵒《桐屋闹学图》、晚清沙馥《书馆婴戏图》等,都刻画了幼童趁先生入睡之时玩闹的场景。只见有的孩子偷偷摘掉先生的帽子,有的孩子和朋友玩起游戏,观之令人忍俊不禁。

  当代美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扎根时代生活,使美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折射出社会进程。例如,张爱军的中国画《新生代·弯道超车》,以细腻的艺术语言描绘了一组儿童在户外骑平衡车的场景,孩子们你追我赶,朝气蓬勃,展现了当代儿童多彩的生活。在马瑞波的中国画《哈喽!北斗》中,一名女孩正在用天文望远镜展开观测,在她身旁,还有四名儿童排队等待一睹为快。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与追求,使画作彰显鲜明时代气息。透过这些美术作品,既可以看到儿童题材美术创作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新变化,也可以深切感受社会生活的新发展。

  岁月的长河奔流不息,画家们却以生花妙笔留住了孩童们的天真烂漫。这些画作带领观者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时光,留下关于家庭与亲情、文化与传承的深刻启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幸福快乐的童年离不开温柔呵护,精心“栽培”方可令“尖尖小荷”香远益清。中华民族爱护幼儿、注重教育的人文传统,不仅留存于水墨丹青中,亦将通过品画、悟画代代传扬。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营造儿童友好的“一米”风景

  董楠楠

  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2021年,我国正式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儿童友好城市逐步从概念化为行动。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设计从儿童角度出发,营造出尊重儿童心声、满足儿童需求、保障儿童权利的“一米”风景,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重要创新场景。

  社区是居民们的“家”,也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户外环境。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在改造提升中愈发重视儿童游戏玩耍需求。通过设计师和儿童共同合作,更多好玩的“微空间”和“游戏角”被发掘出来。在上海、重庆等地开展的“小小社区规划师”活动中,儿童以多样化的方式表达了对身边环境的使用需求,并深度参与社区花园或无动力户外设施的建设过程,使得小小的微空间成为孩子们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场域。像上海市杨浦区的创智农园儿童游戏区,尝试社区自由游戏场的营建机制,从设计、建造到装置创作,由小朋友和设计者们共同完成,勾勒出他们自己的城市风景。营建过程充满创意设计,旨在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世界、锻炼社交、激发创新、疗愈心灵。“‘童’参与、共治理”的设计模式,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从儿童“一米视角”出发,将友好理念融入城市空间设计,是城市人文品质的重要体现。在北京、杭州等地的街道更新改造中,设计者立足儿童体验,通过艺术设计实现寓教于乐。漫步浙江省杭州市运河边,桥西儿童友好街区将文化遗产、市井生活、公园绿地有机串联起来,以多样化的艺术营造让孩子们触摸文化、触摸生活、触摸自然。山东省青岛市澳门路廊桥的设计,在尊重儿童交通行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复合利用方法,将天桥上下的梯段局部放宽,并在其中增设多组滑梯、小剧场台地、趣味攀爬壁等游戏设施,结合儿童启蒙教育设计了系列数字装置,有效提升天桥的趣味性和功能性,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公共景观。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乐园,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的新趋势。在新开园不久的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儿童公园的无动力乐园中,环境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提取相关动物、果实等生态形象,以自然材料应用和立体化空间布局,塑造出充满童趣的体验性构筑物等。为了增强儿童在空间场地中的体验感,设计团队还根据场地的坡度特点和景观特色,创作了吸引儿童的卡通形象和故事,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越来越多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创意设计,激活了城市空间,也提升了城市温度。

  随着我国自然教育高质量推进,一大批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探索发掘其自然生态资源的新价值,从系统设计出发,将儿童的观察、科考和体验纳入“行走的课堂”整体设计,着力建构多感官、多维度的教育环境。例如江苏省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针对儿童参观特点,采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创新讲解方式。其展陈设计强调适儿性,一是运用各种自然材料营建出充满野趣的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二是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差异,在无法降低护栏高度的展区设置了儿童专用踩脚凳和观察口,拉进孩子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在乡土动物展区,园方还提供了家庭共同坐下观察动物的区域,强化了家庭亲子游学氛围。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须彰显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儿童友好设计的宝贵资源。如今,不少儿童友好设计强调与城市文化相结合,让“一米”风景启智润心。在广东省广州市,儿童公园的专属花市活动试图搭建起儿童与当地文化对话的桥梁。儿童可以参与花市开展的全过程,深度体验岭南民俗与非遗文化,在实操中学习传统手工艺,增强文化认同。在陕西省西安市,环城西苑儿童乐园中的无动力设施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和动静需求合理设计,并选取了具有西安古都风貌特点的系列色彩和塔、院等建筑符号,延续当地市民在老城墙下游戏成长的记忆。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儿童友好设计,有利于提升儿童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小设计,大情怀。构建儿童友好环境,需要更多的设计师与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携手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以“米”为尺,以小“建”大,将充满关爱的细节与富有创意的营建,智慧地融入每一寸微小的城市空间。“一米”风景的设计创新,不仅是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温馨、有趣的场所,更是在厚培创造力的土壤,播种未来的希望,让世界更加美好。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2日 0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