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4-06-04 18:33:42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做“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

锻造国之重器,他让中国成为世界疏浚强国;突破技术限制,她用双手串连起最尖端雷达的核心;点“煤”成“油”,他使我国催化剂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首届“全国科创名匠”名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任飞等20人入选。他们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科研攻关,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顶天”与“立地”之间绽放创新才华。

顶天: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国之所需即吾志所向”,秉持这种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教授杨华勇推动中国盾构机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使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

多年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教授贺高红潜心进行膜及膜过程研究,最终研制出耐溶胀高性能膜,打破了进口膜垄断地位。“科研选题一定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贺高红说。

国之重器,匠心锻造。长期以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杨启深耕疏浚特种装备技术,最终带领团队实现了我国船舶海工装备领跑世界。“从重大工程中提取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然后形成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只有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促使科技创新可持续。”杨启谈及自己的创新逻辑时说。

锚定国家“双碳”目标新形势下产业升级需求,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研究员杨勇攻坚克难,开发出高温浆态床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工程化放大制备和工业应用成套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张首刚“雕刻”精准北京时间,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张小松研发国内首款软件漏洞自动化挖掘平台……一项项重大工程标注了中国制造的含金量,一个个技术突破刷新了世界对中国创新的认知。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探索工业互联网、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融合创新。”给铁路“插上AI翅膀”的合肥工业大学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魏臻,对未来发展更加笃定。

立地: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服务产业、创新为民,是科创名匠奋斗的基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少军被誉为“鱼院士”。他领导团队攻克鱼类杂交关键育种技术,研制了包括5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在内的一系列优质鱼类,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让民族药标准化,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研究员李玉林的信念。为了满足青海省藏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他投身民族药藏药标准化关键技术和藏药新药的创制工作,推动我国民族药藏药标准化研究达到新高度。

科研人才走出书斋,科创成果走出书房。实践证明,科研的“根”扎得越深,“叶”才能更茂。

30多年坚守青藏高原科研一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俞祁浩踏遍高原冻土,为我国冻土工程理论发展和技术创新作出贡献,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1.43亿元。

大国工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工程师顾春燕,不惜花费平时数倍时间用废芯片进行练习,成为国内首个操作10微米直径金丝键合促成雷达批量生产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她先后承担探月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雷达组件的研制生产工作。

三十载耕耘黑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研究员聂守军破解了多项技术瓶颈,选育优质、多抗、广适水稻新品种70余个,累计推广1.6亿亩以上。

“顶天立地”需要人才支撑。魏臻表示,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要鼓励探索、包容失败,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贺高红建议,落实科研人员“放管服”政策,释放人才活力,让“顶天立地”的成果不断涌现。

(记者 代小佩)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