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厚植文化自信——写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4-06-05 01:05:00 来源: sp20240605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传承?古老文明如何焕发新生?文化工作者纷纷思考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的时代课题,为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水”展开了生动实践。

回首一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硕果累累,一系列重大发现令人瞩目;“博物馆热”迎来新高潮,“为一个馆赴一座城”蔚然成风;国风国潮彰显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双向奔赴”……文化传承发展一路长歌,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江河,激荡着时代的浪花,谱写着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

文明之光璀璨 照耀古今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核心区三维图。国家文物局供图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核心区三维图。国家文物局供图

2023年10月19日,“考古中国”重要进展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同年12月9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多学科协同提供更多“密钥”,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更加清晰。

不断出土的考古新发现,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重要佐证。中国考古人迈着更加从容和自信的步伐,砥砺前行。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表示,考古发现能够让民众更深切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从中汲取智慧,走好未来的路。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肩负新的文化使命,文物工作需全面统筹系统性保护与合理利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要修改文物保护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强调,国家文物局将全力配合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条例制定修订工作,筑牢文物“应保尽保”法治屏障。

自信充盈其间 创新步伐不停

12.9亿人次!这是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的观众总量。与此同时,2023年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玉戚。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玉戚。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去年盛夏,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以艺术与科技为媒,开启了和古蜀文明的深度对话;今春伊始,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揭开神秘面纱,让商文明的厚重与绚烂进一步呈现。全国遍地开花的博物馆,为民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现场,一幕场景令从北京赶来观展的张先生感触颇深:“我看到一位身穿传统服饰的游客,和互动屏幕中的秦汉人物相互行拱手礼,好像在无声诉说着文化的传承与科技的力量。”

除“文博热”外,一年来,“诗词热”“汉服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等诸多文化现象持续升温。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再度点燃大众对古典诗词文化的热情;以马面裙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在社会上广泛掀起一场“国潮风”;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的身影愈发活跃;古城古镇积极拥抱新兴业态,让百姓在闲庭漫步间就能触摸到历史脉搏。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令人记忆犹新。

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中华文明的创新之泉正汩汩涌动,文化的百花园中,一朵朵绚烂之花迎着时代之风,傲然绽放。

秉持开放包容 激扬文明活力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看来,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往互动中,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收并蓄各国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锤炼出中华文明“融同化异”的坚韧特性。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开放姿态、包容的胸怀。

古老的故宫文华殿内,前来观看“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该展览汇集了约200件瓷器、画作等珍贵文物,多数来自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从“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三个单元,回溯了两国间源远流长的文明互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表示,在办展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交流需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相互吸引、彼此学习。

不久前闭幕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国际展区面积从上届3000平方米扩大至本届2万平方米,吸引60个国家和地区、302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展会通过展示、推介和交易撮合,有力推动了文化贸易壁垒的消除,拓展了合作领域,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注入了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今日的中国,既深深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昂首阔步迈向无限可能的未来,以与古为新的精神开拓进取,如同江河般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责编:王震、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