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法炮制走上现代化生产线

发布时间:2024-06-04 13:42:11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让古法炮制走上现代化生产线

在实验室里做“竹子烧烤”、守在水池边捞泡沫、用“古早版微波炉”炮制附子……这些几近失传的古法炮制工艺,如今,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三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下,走上现代化生产线。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合作交流

“传统炮制技术大量散藏于古代文献。长期以来,由于传承、研究与应用脱节,此种特色技术濒临失传。现代制造过程缺乏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中药产业规模化发展遇到了瓶颈。”5月下旬,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杨明告诉记者,要复苏这些古法炮制工艺,就得通过成果转化模式,将其搬上现代化生产线。

修复古今传承之间的裂隙,得用上新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三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即全链条赋能、全流程协同、全方位跟进。

该负责人详细阐述了“三全”服务的核心理念:“这是一种主动式、亲情式的服务。它以人才链为核心驱动力,激活创新链、重塑转化链、提升产业链、完善服务链。从前期研发到市场拓展,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协同,全方位跟踪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共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例如,竹沥是鲜竹竿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但其炮制技术却非常复杂,且需要时间,古法工艺已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供应需求。

为了最大程度地复原鲜竹沥,2018年,杨明牵头“10种传统特色炮制方法的传承、工艺技术创新与工业转化研究”项目,团队与10家企业单位联合攻关。从最初的项目设计到科学问题凝练,从研发到小试中试及最后的产品化,团队始终聚焦临床用药和中药产业发展需求,全过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经过试验发现,鲜竹沥炮制关键点在于高温下木质素、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的裂解转化反应,竹子中的二氢丁香酚要在190—230摄氏度才能转化成有效成分愈创木酚。”杨明说,这一突破迅速解决了炮制工艺选定和参数设定难题,为鲜竹沥的产业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团队与企业形成合力乘胜追击,运用多学科优势,通过多渠道论证,最终研发出了系列符合中药特点的成套设备,并将这一技术成功转让给江西景德中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德公司”)。

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三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由此得以逐步展开。

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支持什么

回溯至2017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便与景德公司携手,共同创办了“景德中药班”,将教育教学的课堂直接设在企业内部。这个特殊的班级如今已经演变为企业人才储备的摇篮,同时,该企业也成为了培育学校人才的实战基地。

随着时间的推进,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加深。2021年6月,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景德公司再度联手,共同成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旨在为企业的研发工作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将鲜竹沥做成中药大品种目标,团队在该产品上市后,进行了技术跃迁。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景德公司进一步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此前成立的“景德中药班”、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江西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等载体,如今成了紧实的纽带,链起了平台、人才、转化、产业链衔接、服务链升级。通过全流程协同、全方位跟进,校企双方实现了高效合作。

至此,鲜竹沥转化的脚步还未停止。2023年9月,双方就鲜竹沥入市销售情况、企业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度探讨,杨明及其团队持续给予企业研发思路和方向指导,在人才培养、共同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合作。“此次校企合作,就是‘三全’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缩影。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支持什么。”杨明说。

杨明介绍,江西中医药大学累计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已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

“特别是近3年,该模式产生了99.8亿元的经济效益。新技术、新饮片和新装备的产业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杨明说,学校让古老的炮制技术得以复苏,使中药炮制从传统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江中医路径”。(记者 魏依晨)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