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发展兼顾效能和安全

发布时间:2024-06-04 21:55:28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数字金融发展兼顾效能和安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总局系统和银行保险机构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提出明确要求,进行全面部署。

《指导意见》在数字金融领域提出明确目标,要求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化服务广泛普及,对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数字化监管架构流程基本建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专家表示,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力量,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金融普惠、促进金融创新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引导机构加快转型

将前沿金融科技成果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是数字金融的初心所在。对银行机构而言,在此前缺乏数字工具的时期,提供服务主要依赖于物理网点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够均衡。偏远地区或农村由于地理障碍和人口稀疏,往往难以享受到充足的银行服务,造成了金融资源获取的困难。

通过发展数字金融,上述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将数字化作为底层经营逻辑,积极推动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让数字金融发展成果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着力打造“裕农通”特色品牌,为农民提供集金融服务、智慧村务、便民事务、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化服务,助力乡村金融资源有效触达和公平覆盖,让亿万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不只是银行机构,国内不少保险机构近年来也在加快“保险+科技”改革步伐,借助新兴科技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平安健康保险近日打造“3+3+3”全域架构体系,并上线了全栈自研分布式保险核心系统。据悉,平安健康保险搭建的全新一代全域架构体系,从底层基础应用标准和设施、中层通用商业能力到顶层应用平台,全方位打通前中后台支撑体系,新产品开发上线周期最快由50天缩短至1天。同时,业务组织变革调整,通过平台配置新组织的角色和权限即可快速自动适配业务操作要求,为健康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

“数字金融有利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有很多讨论,并达成共识,我国在发展数字金融上成效显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汪昌云表示。

“金融‘五篇大文章’相互联系,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促进产业和经济的转型,数字金融则为其他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徽商银行首席信息官王勇在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之“平行论坛:数字金融与高质量发展”上表示。

《指导意见》指出,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要把握机遇、重视安全,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强化业务管理、改进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看来,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数字化技术交融的结晶,不仅延续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核心功能,更在解决实体经济中的融资难题、服务覆盖不均和风险管理不足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优势。

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也提出,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

徽商银行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洪伟认为,数字金融作为新金融形态,正深刻改变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

专家表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涵盖“新制造”“新服务”与“新业态”,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数实融合趋势下,打通产业端到金融端的链路,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贸易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产业互联网作为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助于实现业务流程和生产力的高效重组。在金融服务方面,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进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业内专家认为,从供应链金融1.0到即将到来的供应链金融4.0,每一次升级都标志着金融服务与产业链融合的深化。未来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为中小微企业构建完整的信用画像,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金融服务。

守牢金融风险底线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需要从根本上把握好数字金融价值与安全的“跷跷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近年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一直是各国监管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我国,无论是对标国际规则还是结合国内实践经验,安全性已经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安身立命之本”。

数字化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深远而复杂,也是发展数字金融的核心内容。杨涛认为,为了更好地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需全面梳理其战略内涵与重点。例如,为了促进支付清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规则自主、网络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功能自主,以强化其稳定性、韧性和服务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外包等风险管理,防范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提高运营韧性。鼓励科技领先金融机构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拓展线上渠道,加强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健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增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和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坚持守正创新,风险可控。强化科技引领,充分发挥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稳中求进,守牢金融风险底线。

“数字金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以自主创新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周道许表示,在此基础上,还需坚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完善公众教育、提升国际影响力5项关键任务。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法规咨询部(研究部)主任肖翔认为,新阶段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需破解诸多难题。不同类型规模金融机构转型不平衡,需要通过科技为金融机构赋能、建立产用对接平台、依托行业协会抱团转型等方式帮扶中小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金融素养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力,“一老一少”两类群体是金融教育重点,可通过创新数字化工具、建立监测评估机制等多举措推进数字金融素养建设。

此外,金融数据融合应用与保护较难兼顾,需从强化数据能力建设、运用隐私计算技术、深化数据综合应用、完善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发力。还要注意到,金融黑灰产活动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等新特点,对行业正常秩序和消费者保护造成冲击,还需政产学研多方协同治理,共同营造健康平衡的数字金融生态。(记者 勾明扬)

(责编:方经纶、陈键)